江雪

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给无料本免费写文评的阶段

[王喻] 文官(古风朝廷au)

*代发,3k,亲友赠我文

*我想看政见不同的首辅之争,最好斗来斗去,争个你死我活,直到一个人彻底失败or放弃,选择归隐当文人



如果是古代文人pa,喻拿的就是那种寒门士子且科举之路坎坷的剧本。科举坎坷主要是因为喻技能点全点在为人处事和内政打仗上了,诗词歌赋不能说一窍不通,最多只能说中规中矩,所以少年时人缘很好,风评很好,但是大家不觉得他是才子。

而王正好是那个有点小狂、才华横溢的天才。

他们认识彼此的那一年,也是王考到二甲传胪,喻名落孙山的那一年。比较特别的是那年发生了一场科举舞弊案,王因为会试第一、考试前又说过自己必能高中,被牵扯其中。

被众学子质疑的时候,王和朋友们在酒楼喝酒庆祝。王有点醉也有点上头,回应来找茬的人说,这次考试他必会蟾宫折桂这话,考前他确实说过,考后他也不怕承认,因为无论再考多少次,他也会榜上有名。

有人怒视他,小子狂妄!有人不忿,为了自证清白,有本事跟大家一起再考一年。

王:何必再等一年浪费我的时间?来个人出题,我写到你们服为止。

店小二把笔墨纸砚和案桌都安排到了醉鬼面前,王字迹狂放,笔墨珠玑,倚马可待。等到这场持续了半天的闹剧消散了,小王掷笔走动,差点醉倒时被一个陌生青年扶住。

王揪着来人的衣袖,大半个身子靠在那人身上,不满地发问:你也是来质疑我的?

醉酒小王温热的潮湿的话语落在小喻耳边,小喻半点没喝,背靠墙半抱半扶小王,哭笑不得地回答他说:我是那个给你们出了一下午题的倒霉蛋,不要闹了。

小王抬起头,眯着眼认人,好一会后露出恍然的神色:你是那个相国寺里写不出诗的人。

喻文州的微笑僵住了,心里默念君子宽而不僈,廉而不刿……总之不和醉鬼计较。

王杰希却一把把人推开,踉踉跄跄地走回案桌,抓了支笔,又扯了张纸,新科传胪东倒西歪地撞了好几下,喻文州听到都替他疼,连忙跟过去。王杰希正在对着被墨溅污的纸皱眉,看到喻文州时却对他散漫地笑,提笔就往人家的青衫上写:我们也算是有缘分,送你一首诗好了……

赠诗字迹潦草,作者更是写完就倒进落榜的士子怀里。喻文州对着衣袖仔细辨认,最喜欢的是王送他的结句:喜得倾盖饶孤兴,拟沽春酒醉京华。

很久之后,久到喻文州从微不足道的地方官一路立功去到枢密院做事,久到王杰希从被众人期待的国士成为新帝信重的宰相,喻的下属在酒席间被怂恿着问他:听说您私下珍藏敌对党党魁的墨迹,一月三看从不外借,是真的吗。

经年的传闻只留下了他们初见的只鳞片爪,王杰希因为那次文战成了名扬天下的大才子,却没人知道那段轶事里还有喻文州。

喻微笑着沉默,没有回答。

 

 

 

再说1点政斗结尾的王喻分别。

太后临朝称制时,王杰希第二次宣麻拜相,后来天子奇迹般的从重病中痊愈,他因为储君风波和派系内斗心灰意冷,自请出外,临别时喻文州来送他。

喻文州撑着伞,浅黄色油纸布下的面孔依旧温润,好像飞光一去二十年,独独漏过了眼前人。他剪碎雨帘而来,手上拎着冒着热气的食盒,带着衣袖上的飘雨到王杰希面前,以轻微不认同的熟稔语调说道:我听说空腹饮酒,对身体不好。

王杰希缓缓抬头,对视那双关切的眼睛,往事如云烟翻涌。大相国寺中被轻慢的士子敛袖沉默站立,脊背笔直犹如一把无匹的钢锋;洛水边上,解职回京的喻与将往西北军镇的他针锋相对,“劳民聚兵,妄开边衅,非义而攻,此战必败”的警告冷冽如霜。

那些如同大雪翻飞的记忆最终定格在一个阴云满天的清晨,喻文州率领昼夜疾行的援军,奇迹般地出现在穷途末路的太原城外。血迹狼藉地凝固了小半张的脸,本该镇守后方的文官只是持弓御马,抿着唇声音紧巴巴地问他:你还好吗,有没有事。

那时王杰希真的以为自己会死,也是真的遗憾没有再见喻文州一面。

可是他来了。从此相思迢递,重城难隔。

 

王请喻坐下,对酌两杯后,王的指腹摩挲酒樽的花纹,似有心事:此次离京,大概不会再回来了,或许我该赠你句诗,多谢你来送我。

这倒也算得上有始有终。喻以为现下公认的文坛宗主要作新诗,语气温和地玩笑道:因为我,京都的纸又要涨价了,真是荣幸之至。

王睫毛颤动,抬眼直视他,有一种认真又果决的神色:不是新诗。我写不出比那更合适的了。

喻的心像被不轻不重地拽了一下。说不惊讶是不可能的,因为他太知道王杰希是个怎样的人,七岁学诗,九岁属文,写过的好诗如同江水浩荡,偏又眼高于顶,但凡被他认为不够好的诗,都轻飘飘地掷了火,有好文者为遗失的章句哭天喊地,称之为锦灰堆。让这样的诗才低首认输的,是哪一种难言的情意?

王杰希拿着银箸敲打酒杯,唱了一支古老的曲调:

风雨凄凄,鸡鸣喈喈。既见君子,云胡不夷。

风雨潇潇,鸡鸣胶胶。既见君子,云胡不瘳。

风雨如晦,鸡鸣不已。既见君子,云胡不喜。

他说:文州,我想你告诉我,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的呢。


-----

补充2点设定

1,

王太原之战失败,喻千里奔袭救王

王喻所属两党,王党想要用战功来巩固自己的威望,推行自己的政策。

喻在边地呆了几年,是朝中数得上号的,有领兵经验的文官,他自己的判断是,王那边的党魁“以一党之利,劳民聚兵,妄开边衅,非义而攻,此战必败”,所以在洛水边他们相遇,王喻两个人话不投机半句多

洛水相遇的时候,王也以为喻是在故意危言耸听,完全是出于党争才不认可这次出战的

 

 

 

战争参考好水川,有军事经验的名臣宿将,结果被爆锤……

大家当时觉得,有战力领先(军械),德高望重的名将领兵,又是奇袭,而且兵力充沛,粮食充足,哪有输的道理

当时认为这一战会输的人,大概算上喻文州都凑不够一只手吧

 

大军溃败,王在太原被围困了近一个月,简直是陆上孤岛。后来粮秣兵马都不够了,王不肯投降,他不知道还有多久才能见得到朝廷援军,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下去。近乎绝望之际,喻领兵解围

 

 

为何喻救王?

1.太原是军事重镇,不能就此丢失

2.但是别人来可能会慢,王杰希可能会死

3.就算王和他政见不同,喻还是认可王的为人和才华的,于公,不该让国之名士死于边事,损失人才;于私,他的私情

最主要的是因为大家扯皮可能会拖时间害死王,所以喻去了

 

王党:主张赶紧救人,未来的接班人可不能埋在太原

喻党:你们做错事本来就该被清算,现在哪来的脸指手画脚,我们怎么收复失地关你们p事

 

 

喻出现在太原城是个一锤定音的时刻,本来他不应该出现在战场上的,会熟悉兵法地理,能指挥打仗不代表喻是真的武将啊(

千金之子坐不垂堂,小喻以身涉险来救他,一个不小心噶掉了找谁说理去!(小王可是对立党的人

 

 

2,

王考上后至少再过两届,等到喻他们党魁安排到人当主考官,考题大更新,从诗词变策论,喻才考上的

 

京城在汴京,现在的河南开封

之前,喻是坚决反对这次出兵的人,皇帝坚持他就上书说你们打就打反正我是不干了(隐晦的),然后给人一脚从军事重镇踢开到三司使(还没入职)

 

最后喻救了王,支援太原,怎么也算是立功了,该升官

后来综合了他去战场救场的表现,职位调整为三司使的财务

 

王喻物理上很近,天天朝堂吵架;心理上既远又近,有点像君子之交:政见不同,却认可对方的人品

他们对彼此的理解大概是:各自有路

 

 

争是在更后来一点的事,要在喻卸任三司使之后了,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

 

小王年少成名,一开始就是被党魁重点培养,寄予厚望的对象,喻刚考上的时候根本不配和人中门对狙的。

喻出外任职地方官,政绩很好,有过督战经验,后来又调去三司使门下搞财政,大家才发现喻搞钱真是很有一手的……从此被重视

 

喻是一步一步成长到声望足以跟王抗衡的地步

大家总觉得两个人并提差辈了,其实没有



评论(8)

热度(77)

  1.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